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气体,其积累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
一、主要类型及特性
核心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CO₂):化石燃料燃烧、毁林为主要来源,占温室效应贡献率55%以上,大气留存数百年。
甲烷(CH₄):来自畜牧业、煤炭开采,单位增温效能为CO₂的21倍。
氧化亚氮(N₂O):源自化肥使用,增温强度达CO₂的298倍。
氟氯碳化物(CFCs):制冷剂成分,单分子温室效应为CO₂的数万倍。
其他重要气体
六氟化硫(SF₆)、氢氟碳化物(HFCs)、三氟化氮(NF₃)等工业气体,增温潜能可达CO₂的数千至数万倍。
水汽(H₂O)是天然温室气体主体,但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较小。
二、全球影响与现状
气候变暖:2023年数据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540亿吨/年,加速全球升温。
排放责任:美国为历史累计排放第一大国,近年频现政策倒退(如退出《巴黎协定》、撤销排放危害认定)。
极端后果: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及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三、国际与中国的减排行动
全球管控框架
《京都议定书》明确管控7类气体,包括CO₂、CH₄、HFCs等。
我国政策进展
碳市场扩容:2026年起,石化、数据中心等年排放超1万吨CO₂当量企业强制纳入管控;2028年扩展至高校、医院。
碳普惠机制:推动个人碳信用体系,激励绿色出行与资源回收,探索碳信用金融应用。
造林碳汇:符合方法学(如CCER-14-001-V01)的造林项目可申请减排量登记,需满足土地连续面积≥400m²等条件。
四、减排技术路径
能源转型:淘汰煤电、发展风电/光伏,暂停审批倒退项目;
碳捕获:林业碳汇(乔木/灌木造林增汇),方法学标准化;
非CO₂治理:将氧化亚氮、甲烷纳入碳市场管理,试点推进。
科学家警示:若温室气体持续攀升,全球经济可能面临每年GDP 5%-20%的损失风险。
(视频制作:宁夏科技馆)